



| 經緯集運: | 專注反傾銷產品出口 |
| 東南亞轉口貿: | 操作換柜、清關 |
| 辦理產地證: | 第三國產地證辦理 |
| 單價: | 2888.00元/件 |
| 發貨期限: | 自買家付款之日起 天內發貨 |
| 所在地: | 廣東 深圳 |
| 有效期至: | 長期有效 |
| 發布時間: | 2025-11-05 04:04 |
| 最后更新: | 2025-11-05 04:04 |
| 瀏覽次數: | 14 |
| 采購咨詢: |
請賣家聯系我
|
一、出口形勢嚴峻:巴西反傾銷措施密集升級
據巴西外貿委員會(GECEX)2025年10月發布的公告,截至今年10月底,巴西對原產于中國的出口產品共實施了6項有效反傾銷措施,覆蓋化工、金屬制品、塑料制品與輪胎等多個制造領域。
主要數據如下:
產品類別 HS編碼 稅率 狀態 決議編號
金紅石型二氧化鈦 3206.11.10 1,148.72–1,267.74 美元/噸 終裁(5年) 第802號
發梳 9603.29.00 8.78 美元/千克 第三次日落復審 第801號
無縫碳鋼管 7304.19.00 778.99–835.47 美元/噸 第二次復審 第773號
汽車輪胎 4011.10.00 1.25–1.77 美元/千克 第三次復審 第744號
鄰苯二甲酸酐 2917.35.00 62.65–773.79 美元/噸 終裁(5年) 第763號

其中,汽車輪胎與無縫碳鋼管兩類產品已連續征稅超10年,顯示巴西在特定產業上維持長期貿易保護的政策取向。
數據顯示,2025年前三季度,中國對巴西出口額同比下降8.6%,而涉及反傾銷措施的產品降幅超過21%。
制造業成本上升、稅負擴大,已成為企業“走向巴西”的主要瓶頸。
二、貿易壁壘背后的產業信號:保護主義回潮
巴西采取“從量征稅”模式(按單位重量征收固定稅額),對中低價位產品沖擊尤為顯著。
以無縫碳鋼管為例,按835美元/噸計算,稅負相當于中國出口均價的26%–35%。
這一做法使得傳統的“低價競爭”模式難以為繼,也反映出巴西國內產業對中國制造的長期防御心理。
分析認為,隨著2025年全球制造成本波動加劇,巴西等拉美國家將繼續通過反傾銷與原產地核查強化貿易防護,中國制造的出口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。
三、轉口貿易成為重要緩沖:馬來西亞崛起為中轉樞紐
面對高關稅與頻繁的貿易調查,中國出口企業正在尋求新的出口路徑。
第三國轉口貿易逐漸成為合規、可持續的應對方案。
根據馬來西亞皇家關稅局公布的數據:
2024年至2025年間,馬來西亞保稅區再出口業務總額同比增長32.1%;
其中中國產品經由馬來西亞再出口至拉美地區(含巴西)的貿易額增長47.6%;
再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機械零件、金屬材料、化工顏料與橡膠制品等類別。
馬來西亞依托其自由貿易區(FTZ)與原產地證(CO)簽發制度,成為中國制造在合法合規框架下轉運的關鍵節點。
通過在保稅區進行再包裝、貼標及產地信息轉換,貨物可獲得馬來西亞原產地身份,從而在巴西清關環節以第三國產地身份申報,有效規避反傾銷附加稅。
四、數據對比:直接出口與轉口模式的成本差距
以金紅石型二氧化鈦為例:
出口模式 稅率/成本 單噸綜合成本(美元) 成本變化
直接出口中國→巴西 反傾銷稅 1,200 美元/噸 3,850 —
轉口出口中國→馬來西亞→巴西 再出口綜合成本約 420 美元/噸(含中轉費、倉儲費、文件成本) 3,070 節約約20%成本
可見,在嚴格合規前提下,通過第三國轉口不僅能減輕關稅壓力,還能優化資金流轉和出口周期。
五、趨勢展望:轉口制度化與多元布局并行
從數據與政策趨勢來看,第三國轉口已不再是“權宜之計”,而是出口結構優化的長期路徑。
未來3至5年,預計將出現以下變化:
制度化趨勢增強: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新加坡等國將完善再出口監管體系;
產地多元化布局:企業將通過設立海外倉、合資組裝廠等方式,實現生產與出口環節分層管理;
合規門檻提升:目的國對原產地證審查更為嚴格,轉口貿易的合規操作將成為關鍵競爭力。
六、數據告訴我們——轉口是穩出口的理性選擇
面對動輒數百美元每噸的反傾銷稅與不確定的國際貿易環境,
數據清晰地表明:合規的第三國轉口模式正成為中國制造保持市場競爭力的有效工具。
這不僅是一種貿易路徑的調整,更是供應鏈結構的再平衡。
未來,誰能在合規框架下實現高效中轉、精細管理與靈活出口,
誰就能在高關稅時代穩住市場、守住競爭力。